目前分類:益生菌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過敏兒調體質 吃對益生菌可減緩五成鼻、眼症狀

【中國時報 陳鈞凱、李盛雯/台北報導】


    家有過敏兒真頭痛,小寶貝每天一起床就連續打噴涕、一出門就常抱怨眼睛癢揉個不停,想減緩過敏症狀,吃對益生菌大有幫助!台南成大醫院研究發現,連續食用特定過敏輔助益生菌二個月後,患有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嚴重過敏症狀的學齡前孩童,可減緩五成鼻、眼症狀,氣喘發作次數減少,證明益生菌能有效調整過敏體質。這項結果將發表在國際期刊。
    成大醫院今年針對上百名六歲至十二歲嚴重過敏病童,進行雙盲隨機分組研究,給予L.g(PM-A0005)」過敏輔助益生菌,經二個月追蹤,結果有食用益生菌的病童,過敏症狀明顯改善。
 過敏兒調體質 吃對益生菌可減緩五成鼻、眼症狀   成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任王志堯指出,研究期間,病童每天早晚分別食用一顆、含有十的九次方菌種數的益生菌,二個月後,過敏症狀明顯減緩,五成以上打噴涕、眼睛癢症狀消失,氣喘發作次數減少,肺活量改善。這項研究將發表在十月份「兒童胸腔醫學雜誌」國際期刊上。
      為什麼吃益生菌有助調整過敏體質?王志堯說,確切機轉仍不清楚,不過國內外臨床研究都已證實,腸胃道內益生菌與免疫力有關,尤其兩歲之前影響最大,能有效改善、緩解過敏症狀,甚至可中斷「皮膚、鼻子、氣喘」的過敏三部曲,減少孩子最終惡化成氣喘的機率。
  鑽研基因工程超過二十年、研發多種益生菌的分子遺傳博士蘇偉誌說,臨床證據顯示,過敏兒腸胃道內的益生菌,不管種類或數量都比一般人來得少,而人體有近七成淋巴球會流入腸道壁,與益生菌產生交流過程,達到調節免疫功能
     不是每種益生菌對免疫調節都有幫助,蘇偉誌解釋,如同疫苗一樣,只有特定菌株才有特定功能,舉例來說,像乳酸桿菌屬的L.s跟L.g菌種免疫能力較好,只要補充數量達十億以上,效果都不錯。
王志堯提醒,過敏性疾病是小兒最常見的慢性病,越早治療越好,尤其要把握三歲、六歲、青春期的三個黃金階段,正規治療外,若有意為小朋友補充益生菌,最好挑選經臨床研究的益生菌,才有保障。



 

文章標籤

emily19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益生菌常見及特殊問題Q&A

 泡菜、味噌、納豆都是飲食習慣中不錯的益生菌補給源,當然,如果重質又重量,純優酪乳是除了補充品之外益生菌的最佳來源。

 〈附錄〉 作者﹕陳立維

 Q : 益生菌商品化的最佳型態是什麼?是液體還是固體?是粉末還是膠囊? 

A: 一般來說,液狀益生菌商品的保存期限為兩週,而且必須冷藏,通常益生菌的數量也會隨著時間遞減,粉末有較佳的保存效果,如果有潮化或定量的顧慮,膠囊會是較方便的選擇。

Q : 選擇益生菌產品有哪些應注意事項?

A: 簡單地說,為達最高效益,益生菌補給品必須符合下列


三大準則:

1.針對特殊需求之最佳菌種。

2.必須交付足夠數量的活菌到腸道。

3.必須是人體內存活相當時間。


英國乳酸菌權威普南摩博士(Nigel Plummer)提出他個人的益生菌補給品評鑑標準:

1.每一劑量含有至少十億之活菌。

2.標示有效期限。

3.含有與人體相容的嗜酸乳酸菌和比菲德氏菌。

4.可以安全通過胃酸和膽汁的關卡。

5.在腸道定居。

兩個思考角度,補充益生菌然後請抗生素來殺死它們,這和吃解毒藥同時再吃毒藥沒什麼兩樣,所以補充益生菌時最好避免吃抗生素。

可是,如果吃抗生素已經是迫在眉梢的選擇,從腸道好菌面臨劫難的考量,更應加倍補充高效價的益生菌。

Q : 醫生可以從治療的角度開立益生菌處方嗎?

A: 先釐清一個觀念,不一定叫做「藥」的才可以用來治療,如果益生菌不符合治療的定義,那麼它的「效果」也將大大超越一般藥物,因為它可是完全沒有副作用的「處方」。醫生當然可以從治療的角度開立益生菌處方,但不是「益生菌藥」。

Q : 除了補充品外,還有哪些食物來源可以補充到益生菌?

A: 泡菜、味噌、納豆都是飲食習慣中不錯的益生菌補給源,當然,如果重質又重量,純優酪乳是除了補充品之外益生菌的最佳來源。

Q : 破壞菌相平衡的因素一定是和抗生素相關的藥物嗎?

A: 抗生素的確是破壞菌相的頭號殺手,可是生活中也充斥著破壞菌相的因素,包括高熱處理過的食物、高糖分食物、環境污染物、飲食習慣的改變,以及因上大夜班而睡眠週期紊亂。

Q : 益生菌菌種差異性和人體不同健康需求有關嗎?

A: 本書提供的是基本觀念,益生菌在腸道的效能有共通性,包括:

1.乳酸代謝、鈣質吸收、維生素合成。

2.啟動腸道免疫系統。

3.膽固醇代謝。

4.定居在腸道、泌尿道、呼吸道。

5.漏腸、腸發炎與其他消化道炎症之消弭。

6.抑制有害菌和真菌、黴菌之生長。

7.便秘或腹瀉等腸道症候之穩定。

即便如此,菌種優劣依然關係到益生菌的保健表現,特別菌種需求的包括過敏(Lactobacillus paracasei, L.fermentum)、保護肝臟(L. rhamnosus)、消化道功能(L. acidophillus, casei)。

Q8: 如果菌種的選擇這麼重要,為什麼業者不將所有好菌種全部放在同一個產品中?

A: 不同菌種代表不同生物,放在一起不代表一定是加成的效果,它們甚至有可能相互抵制,所以品牌的口碑與選擇便顯得格外重要。

Q9: 益生菌等同於乳酸菌嗎?

A: 名稱涵義上,益生菌(Probiotics)企圖延展出比較寬廣的範疇,我們也非常容易從名稱認定益生菌應該包括乳酸菌,事實上不然,目前科學家把包括比菲德氏菌、乳酸桿菌、腸球菌等有益菌全歸類為乳酸菌(Lactic-Acid Bacteria, LAB)這也就是經過科學驗證的益生菌株,它們分別是:

1.比菲德氏菌 Bifidobacterium

B. bifidum

B. infantis

B. longum

B. breve

2.乳酸桿菌 Lactobacillus

L. acidophillus L. brevis

L. paracasei L. plantarum

L. casei L. salivarius

L. bulgaricus L. rhamnosus

3. 鏈球菌 Streptococcus

S. thermophilus

4. 腸球菌 Enterococcus

E. faecium

Q 0:益生菌一定得冷藏嗎?

A: 益生菌容易受制於溫度、光線、氧氣和溼氣的幹擾而影響其生命力,尤其是高溫,所以冰箱冷藏為最佳保存方式,涼爽低溫的氣候時置於室溫也可以有不錯的保存效果。

Q :有些益生菌商品裡加了酵素,道理何在?

A: 酵素有其特定之對象,通常就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三種基本營養來源,包裝好的酵素在低於室溫起不了作用,也不致於破壞益生菌。

進入消化道之後,酵素展現消化食物的能力,同時也增加了益生菌的營養源。

兩種都能幫助消化的要素放在一起,不但合邏輯,而且更是協同效應「1+1>2」的展現。

Q :嬰兒需要補充益生菌嗎?

A: 出生那一刻腸道尚無益菌的蹤跡,科學家發現經過母親產道的過程,細菌已伺機進入嬰兒的腸道。

造物的設計中,母乳已是嬰兒的最佳營養與益生菌來源,不需要補充其他相關產品,而且科學家也已證實,文明世界小兒過敏比例之所以大幅增加,和奶粉取代母乳的普及性有關。

沒有吃母奶或太早斷奶的小孩建議補充一罐「嬰兒型比菲德氏菌(B. infantis)」以資彌補,工作中的母親再忙都應安排時間餵母乳,為了孩子的未來與健康,這絕對是最省錢的投資。

Q :益生菌應補充多久?

A: 這個問題應該反省問自己:我想活多久?

Q :處理急性症候有沒有建議量?

A: 以急性腹瀉舉例,如果符合十億益生菌為一單位的產品,一天十個單位至十五個單位為建議量,直至症狀改善之後回到正常用量, 此外, 同時服用穀胺醯胺(Glutamine)可以加速腸道修護。

Q :補充益生菌的最佳時機為何時?

A: 益生菌需要食物、水和溫暖的環境,空腹並不絕對合適,除非產品已提供了通過胃酸的防護,理論上,補充益生菌最適當時機在用餐的前後,食物成了益生菌通過胃酸的最佳緩衝。

Q :如何知道腸道菌相已達穩定?

A: 專業的「糞便分析」(Stool Analysis)可以提供腸道菌相的菌種比例,否則每個人可以從自己的消化道順暢度、排便情況,甚至於身體的免疫力評估腸道菌相,這是一個自我認知與體會的功課。

至於長期服用抗生素和已經慢性病纏身的狀況,至少需要一個月以上的益生菌補充來調整菌相,要知道,菌相永遠是一個變動的狀況,平衡也好,不平衡也好,每日的進食與排泄都為新的菌相提供變數。

Q :如何確定補充的益菌已順利在腸道定居?

A: 消費者應用心體會補充益生菌對身體的好處,優質的益生菌產品提供「定居型」的好菌,加上廠商提供的益菌食物和保護措施,確保好相,這是一個自我認知與體會的功課。

定的進食與補充,益菌終得以在腸道定居下來,類似於我們種植物,醫學上已經以「植入」(implantation)稱之,相信持之以恆,你可以體會出肚子裡有「優質社區」呢。

Q 8:可否歸納十組最應補充益生菌的族群?

A:
1. 長期服用抗生素的人。

2. 高膽固醇或肉食主義者。

3. 慢性疼痛或疾病纏身的人。

4. 老人或年齡四十歲以上的人。

5. 從來沒有固定排便習慣的人。

6. 孕婦

7. 嚴重過敏體質的人。

8. 出外旅遊或生活作息不正常的人。

9. 生過大病或手術後急需調整體質的人。

10.糖尿病癌症患者。


摘編自 《益生菌觀點:200個非懂不可的保健常識 》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提供

 

 
文章標籤

emily19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腸病毒屬於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為一群病毒的總稱,腸病毒的型別繁多,依據基因序列分析結果將之分為人類腸病毒ABCDHuman enterovirus ABCD)型,詳細分類如下:

 


  


血 清 型


Human enterovirus A


(HEV-A)


Coxsackievirus A2~8,10,12,14,16


Enterovirus 71,76,89~92


Human enterovirus B


(HEV-B)


Coxsackievirus A9


Coxsackievirus B1~6


Echovirus 1~7,9,11~21,24~27,29~33


Enterovirus 69,73~75,77~88,93,97~98,100~101


Human enterovirus C


(HEV-C)


Coxsackievirus A1,11(15),13(18),17,19~22,24


Enterovirus 95~96,99,102


Poliovirus 1~3


Human enterovirus D


(HEV-D)


Enterovirus 68,70,94

 

 

腸病毒廣泛的分布於全球,而且一直持續性的存在於人類之中,人類是已知的唯一宿主及感染源。其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臺灣地處亞熱帶,全年都有感染個案發生,依據資料顯示臺灣腸病毒疫情每年約自3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後,即緩慢降低,而後於9月份開學後再度出現一波流行。

腸病毒的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的分泌物而受到感染;腸病毒感染的潛伏期大約210天,平均約35天,發病前數天在喉嚨及糞便都有病毒存在,即開始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可達812週之久。

 

腸病毒好發於5歲以下幼童,主要常見症狀為手足口病或泡疹性咽峽炎,腸病毒感染症的治療目前並沒目前並沒有疫苗,也沒有適當的藥物,可以控制或是預防,絕大多數患者會自行痊癒,少部份會併發重症,引起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型別以腸病毒(Enterovirus) 71型為主,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居次,重症致死率約在3.8%25.7%之間。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由林奏延醫師所主持的研究團隊發現腸病毒71型較少侵犯六個月以下的嬰孩,推估可能與嬰孩仍具有母親抗體,或與喝母乳有關,因此研究人員首先針對乳品中,已被證實可對抗沙門氏菌、大腸菌的乳鐵蛋白( lactoferrin )進行細胞實驗。

乳鐵蛋白是一種攜鐵醣蛋白( iron-binding glycoprotein ),屬於運鐵蛋白家族(transferrin family)成員之一,存在於許多哺乳動物的體液中,包括人類的唾液、乳汁及許多中性球細胞,其中尤以乳汁中含量最多,一般生牛乳中,每公升約含有150毫克的乳鐵蛋白,人類初乳的乳鐵蛋白更高達每公升2000毫克。但乳鐵蛋白不耐高溫,一般市售鮮奶都經過高溫殺菌,多半以不含此成分。每個乳鐵蛋白具有吸附兩個鐵的能力,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長,達到抑菌、調節免疫等效果,實驗證實乳鐵蛋白可以預防包括輪狀病毒、人類疹病毒、愛滋病毒、人類巨細胞病毒等病毒感染實驗細胞。

長庚醫院研究團隊針對乳鐵蛋白與腸病毒71型進行研究發現,當乳鐵蛋白先和肌肉細胞(RD cell)接觸後,再加入腸病毒71型,可明顯減少細胞被病毒的感染。在一定濃度下,乳鐵蛋白幾乎可達百分之百的抑制病毒效果,實驗顯示牛乳中的乳鐵蛋白殺死腸病毒71型的能力比母乳中的乳鐵蛋白高出五至十倍。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驗中,若病毒已先接觸細胞後來才加入乳鐵蛋白,則效果有限。可見乳鐵蛋白主要用來「預防」腸病毒71型,而非感染後的「治療」。

而由成功大學研究團隊以肌肉細胞(RD cell)和神經細胞(SKN-SH cell)為實驗細胞,對乳鐵蛋白與腸病毒71型進行研究發現,乳鐵蛋白一方面可結合腸病毒71型外表上的VP-1蛋白質,而阻止腸病毒71型和實驗細胞的結合,另一方面促進實驗細胞分泌interferon-α(INF-α),抑制腸病毒71型的複製。也就是說乳鐵蛋白同時與腸病毒71型和實驗細胞作用,而抑制了腸病毒對細胞的感染。

長庚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目前已向衛生署申請進入人體實驗,在人體試驗尚未完成前,預防腸病毒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勤洗手,也注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注意居家環境對於小朋友經常接觸的物體表面,例如門把、桌椅、餐桌、樓梯扶把、玩具、書本都應該消毒,可使用一百倍稀釋過的漂白水(0.05%),擦拭表面即可。更重要的是,注意均衡飲食,提供足供營養素,加上適當運動及睡眠,增加幼童免疫力,才是根本抵抗腸病毒之道。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osfwang-blog/article?mid=1258&prev=1262&next=1256&l=f&fid=40

emily19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庚醫院劉家余營養師

    益生菌就是長久以來與人類共生的腸內細菌,這些細菌不會使人生病,反而能帶給人類許多的益處,例如乳酸菌、雙歧桿菌及少數的鏈球菌,不同的菌種對人體會有不同的功能,像是幫助營養吸收平衡腸內菌相、改善腹瀉幫助乳糖代謝,改善乳糖不耐症改善便秘等。

      那麼,該如何選擇一個好的益生菌產品呢?專家建議以下的選用重點:

一、菌種:必須是經過雙盲臨床人體試驗的菌種,光是動物實驗不見得會有效。

二、定殖腸道中:益生菌必須通過耐胃酸膽鹽的試驗,才能活跳跳的抵達腸胃道,也要能粘黏在粘膜、定殖在腸道中,才不會隨糞便排出,這樣的益生菌才有可能在人體腸道中複製繁殖,成為優勢菌種。

、菌數:根據臨床實驗結果,每天使用菌數100億的益生菌對於過敏性症狀的改善最為顯著,少於100億效果不明顯,多於100億效果並不會更好。

、保存:益生菌是活的東西,活的東西就有它的壽命,會隨時間或是不良的儲存環境而使活菌數漸漸減少。以前生物科技還不發達,這類的產品需要冷藏。但是目前包埋技術日新月異,能夠有效隔絕空氣以及水分,保持益生菌的活性。最新一代的雙層包埋技術已經能讓這類產品在常溫下儲存,但還是要儘量避免日曬、高溫與潮濕,並且儘早食用。所以,如果不是「雙層包埋技術」的產品,購買時商家應該是從冰箱取出產品,民眾買回家後應該放進冰箱,存放冷凍庫會比冷藏庫好,以免益生菌死光光,吃下的只是一堆的賦形劑。

五、可靠性:自己在家DIY培養的菌是絕對不行的,建議選擇符合良好製造規範(GMP)的產品,比較有品質保障。

       選對好菌才有效果,因此,正確選用益生菌對治療過敏性疾病就是一個關鍵了。平日飲食吃錯了也沒用,服用益生菌的同時,飲食的配合是很重要的,益生菌最好能跟新鮮蔬果一起吃,因為蔬果中的膳食纖維稱為「益生素」,可以讓益生菌生長得更好,因此不可和以下食物同時吃,以免破壞益菌環境。

一、咖啡、茶等刺激性飲料,對益生菌的生長有害,最好不要飲用。

二、千萬不要大魚大肉,高蛋白飲食會使壞菌滋長,抑制益生菌。

三、勿和抗生素一起用,益生菌是細菌,所以會被抗生素殺死。

然而目前市面上普遍存在許多益生菌的迷思,許多含有乳酸菌的產品紛紛自稱益生菌。導致民眾誤以為所有乳酸菌都是益生菌,認為既然名叫益生菌就表示對人體健康有益無害。為避免「益生菌」一詞被濫用,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益生菌」定義為「當進食足夠份量時對人體健康有益處的活微生物」,並訂立了多項嚴格的標準。也就是說,不是所有乳酸菌都能隨便自稱益生菌,除非經過嚴格的科學驗證證實對人體健康有益處。事實上,許多市面上自稱是益生菌的保健產品根本不符合此一標準。

再者,大家常忽略了益生菌的功效有其特異性。首先是菌種特異性,也就是研究證實A菌具有的保健功效不代表其他乳酸菌也具有相同功效。市面上不乏廠商借用國外研究LGG乳酸菌的研究報告來佐證其產品功效,但其產品中卻無LGG乳酸菌,這是明顯的魚目混珠。此外,國內益生菌產品普遍宣稱含有多種菌種,但是不是菌種愈多愈好呢?其實答案不然,甚至可能恰巧相反。許多研究顯示,有時候單一菌種有效,加了其他菌種反而沒效。可能是因為不同菌種之間相互競爭,反而抵銷了各自的功效。就如同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菌種也不是愈多愈好。依據WHO的規定,含有多種菌種的乳酸菌產品必須重新進行人體臨床試驗,不能隨便聲稱具有個別菌種的功效。其次是疾病特異性,許多人常將各種過敏病全部混為一談,看到一篇益生菌有助於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的研究報告,就無限上綱成益生菌可以改善過敏體質,進一步衍伸為能治好氣喘、鼻過敏等各種過敏病。即便是國外研究最透澈的LGG乳酸菌,僅管對異位性皮膚炎可能有些許幫助,對過敏性鼻炎和氣喘可是一點用處都沒有,顯示益生菌的功效是有疾病特異性的。研究發現,益生菌的功效還具有宿主特異性。動物實驗結果雖然有助於找出可能有益的乳酸菌種,但不代表在人體會有效,除非人體臨床試驗證實其療效。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廠商與部分醫療人員常常過度吹捧宣稱益生菌有效的少數一兩篇研究報告,有意無意間忽略了報導益生菌無效的研究報告,對一般社會大眾形成不平衡報導。醫學歷史告訴我們,面對一項新療法必須客觀地全盤審視正反兩面意見,不宜依賴少數小規模的研究報告就貿然改變醫療行為。

       最後要特別提醒的是,千萬不要以為益生菌安全性高,就忽略了可能的危險性。特別是近年來才研發上市的菌種及產品,安全性仍有待長期評估。尤其是近年來全世界陸續傳出數起服用益生菌導致敗血症、甚至致人死亡的案例,值得注意。另一個令醫學界擔心的是,益生菌的過度使用可能成為孕育「超級病菌」的新溫床。由於許多乳酸菌對抗生素具有多重抗藥性,透過與病原菌的共同生活、接觸,很可能將自身攜帶的抗藥性基因傳遞給病原菌,使之獲得抗藥性而成為「超級病菌」,導致感染時可能無藥可醫。其他可能的副作用還包括影響醣類與脂肪的代謝功能以及免疫功能失調等等。所有想要使用益生菌的消費者,尤其是孕婦和幼兒,特別是想要長期服用的話,應該被清楚告知這些可能潛在的風險。

益生菌療效有待商榷,正統治療不可偏廢,益生菌運用於過敏疾病的防治,雖然理論上可行,但目前仍處於研究階段,其確實角色仍有待釐清。希望將來有一天,益生菌被證實能有效而且安全地防治過敏病,屆時或許過敏兒可以天天喝優酪乳而不需要吃藥。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w!tQ1gkwWYHwSqkiJII5OvK3fo9so-/article?mid=1329

emily19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